首页

美脚调教 在线

时间:2025-05-23 19:04:29 作者:当虚拟IP走向现实 “叶修”领衔《全职高手》开启瑞士之旅 浏览量:27217

  中新网北京3月21日电(崔白露)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各国交往密切的今天,民心相通在文明之间架起沟通桥梁。

  “中国与世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带来机遇,世界的和平繁荣也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并以务实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得一系列重大实践成果。

  王义桅表示,当今世界民粹主义、极端主义、反全球化势力兴起,“民心不通”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化解世界之痛,在于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手段,也是目的。

  “中国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还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文化智慧和新时代方案。”王义桅说,探索民心相通之道,是希望催生民心相通的“全球南方”实践,促使“全球北方”反思西方语境下的公共外交。

《民心相通的中国实践》新书发布会日前在北京举行。图为该书主要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致辞。 崔白露  摄

  察哈尔学会秘书长张建国认为,今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更加密切,人民之间的往来更为频繁,中国的发展不仅关乎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还与世界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民心相通可通过促进人民之间的交往,推动各国摒弃冷战思维、超越零和博弈、实现和平共处与互利共赢,是以缔造国家间持久和平为导向的重要理论创新。

  面临新形势新变化,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成为多位专家关注和思考的重点。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看来,真正做好民心相通,需要在国际传播中找到四个“共”——共同点、共通点、共情点、共鸣点,否则很多传播会传而不达、传而不通。

  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表示,中国近年来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主张、新政策、新倡议,背后包含了中国的文化理念,如果外国人不了解中国人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很难理解诸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真正内涵,因此当前更需要宣介文化理念层面的内容,而不仅仅只停留在展示中国舞蹈、书法、饮食的层面。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清敏认为,民心相通是外交的本质,而非仅限于公共外交或民间外交。讲好中国故事,讲故事的方式有时比故事的内容更重要,民心相通不仅是讲好自己的故事,还要以他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讲,注重理解和沟通的双向性。

《民心相通的中国实践》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北京出版发布。图为新书发布会现场展示的书籍。 崔白露 摄

  王义桅作为主要作者的新著《民心相通的中国实践》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北京出版,多位学者在新书发布会上围绕中国公共外交展开讨论。

  该书从政治体制、宗教、历史、文化、国民性等方面分析民心相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案例形式梳理了中美、中德、中印、中国与东盟、中澳、中非、中拉之间民心相通工作,并对大数据时代、后疫情时代和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开展公共外交提出建议,是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又一力作。(完)

【编辑:付子豪】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国红干椒之都”开鲁:火红事业带来红火生活

作家方面,“00后”成新增主力,“95后”“00后”引领网文创新。以代表性网络文学平台为例,阅文新增白金大神60%是90后95后,网络文学榜样作家“十二天王”80%是“95后”,新增作家60%是“00后”,“00后”作家万订作品新增230%。

这样唱好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全世界人民奋起砸碎奴役枷锁、当中国人民宣告从此站起来了、当西藏广大受压迫的人强烈要求翻身解放时,任何企图阻挡历史前进的脚步,甚至开历史倒车的想法,都注定是荒谬且徒劳的。

贵州从江谷雨农事忙

快递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近日,记者走进圆通速递华北管理区北京转运中心,看到快速运转的自动化流水线。在机器的配合下,工人正将快递源源不断地发往北京各区。快递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一线员工有何感受?(吴家驹 葛成)

莫斯科恐袭事件,美国事先知情?

“该品牌洗衣机的正常价格是两千多元一台,但线索显示其在网络上售卖时的标价只有七八百元,明显低于市场价。”巨野县公安局食药环侦大队指导员薛永亮介绍说,不合理的产品售价引起了专案组民警的注意。

港澳各界举办丰富活动迎国庆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北京师范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培养高尚师德情操。秉承百廿京师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精神,引导广大教师矢志报国、无私奉献、爱岗敬业、自律自强,让教育家精神成为每一位教师的精神依靠和自觉追求;为教育强国培育优秀教师,培养“四有”标识鲜明的一流学生,在“大思政”改革、“强师工程”和“优师计划”中,强化高尚师德情操培养;在助力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中做好引领示范,以“精神引领、文化涵养”为理念,创新“基于个体、以校为本、面向区域”的师德师风建设多元模式,努力开创中国式师德师风建设新局面。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